最近發現自己太少 input,或者說 input 的內容都稍淺,每週的靈感已經有點枯竭,所以希望自己再重新養成一些定期 input 吸收內容的習慣。而本篇是看完、聽完「瓦基|閱讀前哨站」關於《底層邏輯》一書電子報、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後的紀錄筆記,若有興趣深入了解內容的朋友,可參考下方連結
「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21 -「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抄襲和模仿的差異、如何累積忠誠的客戶」
「下一本讀什麼?」Podcast - EP173
為什麼會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可能是我蠻喜歡瀏覽、探索一些厲害的品牌、企業、商業營用模式 … 等,每次都在思考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成功?如何才能把類似概念套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經手的事物也都能如期順利發展?
-
前陣子很常被討論到的概念是「第一性原理」,也有許多成功人士常常提到應該去釐清一些事物背後的共通點,思考如何套用在自己的情境上,而《底層邏輯》這本書剛好就在討論類似的概念!
→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當我們遇到問題挑戰或想完成某個目標時,一般都會急著想找「答案」,希望聽別人告訴我們「方法論」。例如常希望別人直接告訴我們在某個行業、職位上,我該用什麼方法、策略來達到我們的目標。
-
而這對解決問題 / 達成目標其實也沒有不好 (尤其速度快很多),但就會有點像是請別人直接給我們一條「魚」,而非「釣竿」教我們如何釣魚; 或者像以前考數學,我們都直接套公式,並不是真的理解問題來求解; 所以如果養成這樣的習慣,當未來遇到新的問題挑戰或目標時,我們可能也很難再靠自己解決
-
本書作者劉潤提醒我們,真正的公式是這樣的:「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環境變數」就是當我們身處一個新的時代、在不同的行業、面度快速變動的大環境,一定會遇到的各式各樣的變化。而「底層邏輯」就是在這些萬變當中的「不變」,是萬事萬物運作的基本邏輯。只有當我們看懂了世界的底層邏輯,才能持續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質,調整適應新環境的變數,去產生最適合時宜的方法論。
本書總共統整了作者對於五件事情的底層邏輯,而瓦基在 Podcast 及文內提供了關於兩件事物的心得,分別是:工作、人脈的底層邏輯。
→ 工作態度的底層邏輯
作者認為「要把工作當成玩」,並把工作區分為「創造價值」和「消耗價值」兩種!
「工作應該是創造未來的價值,而不是消耗現在的價值。」
「如果我們把工作當成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來玩,等於是在創造「未來」更好的自己,讓自己在各方面都變得更好,那我們才會玩得更好。如果我們只是把工作當成是用時間來換取金錢,就等於是在消耗「現在」的自己。當我們無法放眼創造未來,等著我們的就剩下無情的消耗。」
我覺得這樣的概念有點像之前所寫文章提到「賦予事物意義」,當可以把現在所做的事情與未來目標找到一個連結並賦予它另一層意義時,自然而然在工作的同時也是在創造「未來」更好的自己,並幫助自己樂在其中
-
依據過往與同事、團隊、朋友協作的經驗中,較難理解如何「賦予事物意義」的夥伴通常都是因為少了一個值得他追尋、渴望的「目標」
-
至於要如何找到一個值得自己追尋、渴望的目標,我覺得是個大哉問 XD 之後可以再寫一篇相關的文章分享自己的理解; 但如果以現在的認知來說,我覺得可以多體驗、嘗試一些「美好」的事物,開開自己的眼界、讓自己享受其中,或許從中就可以體悟出一個值得自己追求的目標 (可參考商周此篇文章《沒有動力去賺錢時,就要去最好的餐廳吃頓飯!兩個故事告訴你:那麼窮,是因為你太省了》)
→ 人脈發展的底層邏輯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我們能「幫」到的人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高度。』
『「如果想要累積人脈,就是不斷累積自己的價值,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當你能幫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你的人脈網絡才會變廣,你的人脈品質才會提高。」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你能給予別人什麼樣的價值,才會認識什麼樣的人。』
這段落讓比較新鮮讓我有感,從高中、大學就一直聽別人說人脈很重要、要好好經營人脈 … 等,所以過去常常跑一些新創活動、聚會,希望從中多認識一些人來「累積人脈」,但在花了許多錢、時間參與活動後,最終在「人脈」效益上不怎麼大; 甚至是出社會轉業務、拜訪成交了多間企業客戶後,我也覺得自己好像還沒累積到什麼「人脈」
-
在看到此篇「人脈發展的底層邏輯」並搭配以前當業務時的座右銘「幫客戶成功,就是幫自己成功」後才豁然開朗; 反思仔細想想,當我拋下了過去公司背景、資源後,對於那些我在業界、社群希望可以多交流認識的人,自己似乎沒有什麼跟他們搭上線的切入點,更不用說能幫助到他們什麼了 (說起來殘酷,但卻是事實)
-
畢竟「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你能給予別人什麼樣的價值,才會認識什麼樣的人。」,好像只有持續 input 提升自己、讓個人可以為他人創造價值時,才有那個「底氣」成為理想對象的資源、人脈,並逐步進行資源的共享及合作 … 等
-
關於未來累積人脈一事,或許就可以開始養成每次遇到不同人時,第一個思考的事情就是「我可以怎麼幫助到他?」,來幫助提升自己的價值
最後也想到,「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一句,當自己有價值時,機會自然而然就會來:)
最後補充,稍微翻閱本書電子書版預覽時,提到另外一個我非常有興趣想深入探討的底層邏輯是「是非對錯的價值觀」
-
生活中有太多與人的討論爭議都會跟每個人的價值觀有所關聯,如果要相對客觀、理性的解決問題,作者就提供了這樣的概念讓大家思考並提到「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 “對錯觀“: 1. 法學家的對錯觀,2. 經濟學家的對錯觀,3. 商人的對錯觀」
-
而作者在這節給予的提示也是我一直相信與嘗試努力實踐的理念:「一件事情出現不好的結果時,責怪、埋怨、後悔都是無用的,他們改變不了結果。如果自己有所損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變事情最終的結果 — 靠自己,自強者萬強」
ps: 題外話,雖然理想上是大家都可以有這樣理性的對錯觀,但畢竟人是富有情感的動物,當遇到衝突、爭執時,好像還是優先處理對方的情緒比較要緊 XD
人脈發展邏輯這段很有道理耶,以前對於人脈的定義的確都是從「能幫助自己的」方向思考,但的確人脈應該最後都是價值的交換。
這讓我想到之前上台大行銷課時,也是講到行銷的定義是「為了創造、溝通和交換價值及維持顧客關係,以利於組織及所有利害關係人,所涉及的活動、機構與流程。」,感覺也是相同概念。
https://www.curator.bio/charles/62e2b183/62e2b20c